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有一种伤害,叫“网络暴力”,是一种在网络平台上以言辞、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等方式进行的,以人身攻击、侮辱、辱骂、威胁、恐吓、造谣等手段实施的暴力行为,它的危害性不亚于现实暴力,甚至更加隐蔽和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。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包括青少年、女性、弱势群体等,网络暴力严重损害了被攻击者的尊严和自尊心,并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。
从寻亲被生母拉黑的刘学州,到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抑郁去世的郑灵华,从不堪“黑粉”网暴服农药自杀的“管管”,再到儿子去世穿着打扮依然很正式的母亲杨女士……网暴行为屡禁不止。因为互联网有着现实生活中不具备的匿名性,使得一些“键盘侠”隔着屏幕,对他人的言行举止肆无忌惮地品头论足,给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后果,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,成为了赤裸裸的“二次伤害”。
据统计,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.51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74.4%。在互联网与生活深度融合的今天,每一个人都是网络暴力潜在的受害者。那么,如何让网络暴力“止于微末”、“防于未然”,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。今年4月,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网络法治工作的意见》,其中就提出依法严惩“网络暴力”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相关犯罪。截至5月22日,“清朗·从严整治‘自媒体’乱象”专项行动累计清理违规信息141.09万余条,处置违规账号92.76万余个,有力震慑“自媒体”违法违规行为。谁躲在屏幕背后“恶语伤人”,谁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。
拒绝传播网络谣言和降低网络暴力的危害,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至关重要。公众应该坚持客观、公正、透明、真实的原则,提高个人素质和信息辨别能力,保持理性思维,不要相信或转发不实信息,要用更加科学、准确、权威的观点评价事实。同时,加强舆论引导和协调,推动主流媒体主动发声,传递准确、权威信息引导公众关注,让网络环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“网络暴力何时休?”擦亮“法治利剑”,对网络暴力形成震慑;明确“权责边界”,让网络暴力无从滋生。网络非法外之地,需要平台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。拒绝传播谣言,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,从自觉抵制谣言、坚决抵制虚假信息和恶意信息等方面着手,实现网络空间更加和谐、稳定。
文/都琳
图文来源于网络,欢迎关注我们!